中新網11月23日電 據英國《僑報》報道,今年的金秋,國內一檔叫作《爸爸,去哪兒》的明星真人親子節目創下了今年中國綜藝節目的收視紀錄,在網絡烤肉上更是引發一波收視狂潮,不斷刷新綜藝類節目的新紀錄。這股收視熱潮更是“燒”到了英國,身處英倫的華人父母們也看得津津有味。而由此引發的親子教育問題,又再次成為海外華人關註的焦點。
  嚴父還是良友?當鋪親子相處模式引熱議
  《爸爸,去哪兒》中的5對父系統家具子相處模式各不相同,都引發了大家的熱烈討論。林志穎可算是“榜樣型”父親,與兒子溝通方式秉承了臺灣更註重親子互動的教育觀。80後爸爸張亮的溝通方式是和孩子做朋友,可算是“同伴型”父親。郭濤則是純爺們的教育方式,可打可鬧可嬉笑。王岳倫和田亮被笑稱是“唐僧附體”,最拿手的教育方式是不停地講道理。
  記者在英國的華人論壇上機車借款發起調查,讓大家一起參與討論更贊同哪位爸爸的教育方法,近百位英國華人投票顯示,56.32%的受訪者都投票給張亮,郭濤、林志穎分獲第二第三名,而“放養型”爸爸王岳倫則墊底。看來,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想要與孩子建立朋友式的相處模式。國內著名親子教育專家付小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,“張亮教育孩子比較有方法,當大部分爸爸都在對孩子採取說教的方式時,他卻想了很多方法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,比如第二期節目中就採用了角色扮演的游戲。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,沒有最好的教育模式,只有最合適的育兒之道。”
  不同的父親與孩子之間的相處可以千差萬別,節目中的父子相處模式或許只是給大家提供一面鏡子,讓家長更好地照見自己。袁女士的先生在英國政府部門工作,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,先生與孩子的日常相處非常自由,會給孩子很大的自主權,他會耐心地咖啡機與孩子溝通,傾聽孩子的需要。
  現在孩子有什麼事情都喜歡先與父親講,小到游戲玩樂,大到學校選科目,先生都會尊重孩子的意見,讓孩子自己做決定。在倫敦做律師的Cruickshank先生娶了一位中國妻子,他說自己與孩子的相處更像是朋友,他最難忘的是跟孩子一起去航行度假,享受與孩子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。他也會為孩子的考試成功而開心,那代表孩子的付出得到了相應的收穫,而不只是因為有利於升學。
  而畢女士在接受採訪時則表示自己的先生由於工作很忙,並沒有太多時間陪孩子,現在6歲的兒子與父親沒有太多時間相處,每次先生都會詢問母親孩子的學習狀況,與孩子溝通時間較少,可能在孩子心中,父親是比較威嚴的形象。
  中英教育大不同?孩子的幸福感很重要
  談到英國教育與中國教育最大的不同,受訪的許多華人家長都提到,英國的中小學老師更註重和家長的溝通,除了學校每周都會安排固定的時間讓家長與教師進行面對面的交流,家長還可以在網上隨時與老師聯繫,瞭解孩子在學校的狀況。學校與家庭的教育也結合得更加緊密。英國的中小學每天下午三點半左右放學,一般上午上課,下午多會安排一些課外活動。家長們對英國學校的這一安排大都很認可,他們覺得孩子不能只是一味地學習,也要多參加課餘活動。
  在談到對孩子的期望時,Cruickshank先生表示:“我最看重孩子身上的品質是幸福感(happiness and sense of well-being),孩子的成績固然重要,但性格的全面發展更不可忽視。 對於如何教育孩子,我和中國妻子也會有矛盾,但我們會分擔教育責任,通過協商來解決。中英之間的教育理念有區別,但並不是不能協調的。”
  家住倫敦的Adrian先生今年36歲,與中國妻子結婚九年,兒子今年六歲,女兒三歲,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,英國的中小學生較他在中國看到的學生相比,玩樂的時間的確更多,“我的妻子會給孩子更多壓力,我以前會對此反感,希望孩子多些自由時間,但現在我想,孩子有時無法分辨事情的輕重緩急,需要大人幫助他們做判斷。後來我逐漸理解了妻子的某些中式教育思維,比如她很看重孩子的成績。我覺得這也沒錯,孩子需要適當的督促,畢竟學習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有枯燥之處。”
  福建中文學校的校長陳淑如對記者說,“解除了不少學生家長,我的感覺是中國家長會對孩子的要求更高,比如孩子放學後會給他們報各種各樣的補習班,學習班。英國的學校和家長可能會更註重孩子自己的興趣,孩子開心就好。”然而陳校長也表示,其實,英國的家長們也非常看重孩子的成績。但他們對成績的定義可能更寬廣一些,包括孩子的學習技能,才藝,性格的全方位發展。與在中國一樣,不少英國的父母們也願意為了孩子的教育投入巨資。現在,一個中產的英國家庭,如果送孩子去私校,中學生每學期要7000鎊,一年下來光學費就要2萬多鎊。”1  對此Adrian先生表示贊同:“我也和中國妻子一樣,在乎孩子的學習成績。我身邊大部分的英國朋友,也是想盡辦法送孩子進更好的學校,雖然私立學校的學費很昂貴,但家長們還是心甘情願地進行這筆投資。”
  其實,並不是在英國的家長就沒有“望子成龍”、“望女成鳳”的期盼,但他們會更尊重兒女的選擇,相對少些強求。袁女士說,“比如說我的女兒選科目時,執意想學生物學。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這個專業太理論,不好就業。但我的先生和女兒都相信選擇自己喜歡的最重要,我們都尊重她的選擇。”
  教育專家付小平表示,英國不少華人家庭無法脫離中華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的影響。但是他們又處處會受到西方的文化和價值觀的熏陶。其實,東西方的教育觀念都有可取之處,作為生活在海外的華人家長,最好的做法就是中西結合、取長補短。
  爸爸去哪了? 父親教育不可“缺位”
  在傳統的中國家庭教育觀念中,從來都是“男主外,女主內”,所以從小到大,許多家庭對孩子的教育一般都是由媽媽來擔當主力軍。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,在近2000名被調查者中,60.7%認為“現在的孩子缺失父教”,僅13.0%認為“父教並不缺失”,可見父教缺失已是家教中普遍存在的問題。
  袁女士的先生在英國政府部門工作,平時工作也很繁忙,但她表示:“ 孩子爸爸的家庭觀念很重,只要有時間,他都會和孩子相處。有時,工作和孩子衝突的時候,他甚至會推掉工作,先解決孩子的問題,以家庭需求為主。”英國人Adrian也有同樣的說法:“我很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,只要有時間,我都會帶兒子、女兒去公園踢球。”
  當然,在英國的一些父親也有和明星爸爸們相同的煩惱,畢女士的兒子今年6歲,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:“平時都是我教育孩子比較多,孩子爸爸工作太忙,很少有時間陪孩子。”
  在英國的爸爸們,不管是華人爸爸或英國的本土爸爸們,都有一個共同點,就是他們更有意識,也的確擠出了更多的時間和孩子們相處。他們似乎有更多的時間去享受《爸爸,去哪兒》中展示的親子同游的樂趣。
  付小平稱,父親在孩子的自尊、自信、身份感及性格形成的過程中,扮演著重要角色。父親和母親的角色也是無人能替的,更無法明確分工。最理想的狀態是,爸爸和媽媽經常一起陪孩子玩和照顧孩子的生活、學習等。從事教育工作二十餘年,目前在倫敦Sunflower Nursery 任教的費晨老師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,父母的言傳身教很重要,孩子會模仿父母的行為。因此,父母花更多時間與孩子相處就是最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。
  因材施教,尊重孩子本身的個性, 或許這一點,正是英國爸爸們做得更好的地方,無論他們採取何種教育方式,都是經過他們慎重思考之後做出的決定,而不是因為“別人都這麼做”。希望在英國的爸爸們,都能和自己的寶貝一起前進,且行且享受。(張婷)  (原標題:《爸爸,去哪兒》掀收視熱潮 英華人熱議親子教育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w88wwtx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